宁夏小伙回乡参与家乡建设,助力16岁不识字少年重回校园
#头条好心人# #暖心社工在身边#
2011年,海德@社工海德 第一次参与高考,成绩不如人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慎重思考后,不甘心落榜的他,决心重走高三路。次年,他以满意的成绩顺利考入贵州大学社会学系专业。在大二细分专业时,海德首选了社会工作专业。
其实,像大部分对未来充满憧憬和迷惑的大学生一样,十几岁的他怎么会对未来没有迷茫?可从高中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的热心海德,总觉得社会工作和自己的性格很“合拍”,简单查阅资料后,他带着对社工并不深入的认识进入了专业学习。他,相信自己的选择。
“大学那就更多了!” 大学四年,热心公益的海德会利用寒暑假和日常空余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我参加了贵州下乡助学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慰问和心理关怀,我还参与了云南地震救灾的志愿活动,当时我们学校就我一个志愿者,媒体还进行了报道。”谈及以往经历,海德自豪地说。此外,为了将课本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他还在学校创办了关爱贵州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协会。
海德和孩子们在一起
2016年,读大四的海德来到了人生的又一十字路口。本想直接回到宁夏从事社会工作相关工作,但那时的宁夏社工发展才刚刚起步,“回去到底有没有发展前途?”看到身边的朋友许多选择了与专业并不相干的工作,“读了四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我真的也要选择跳槽吗?”海德给自己未来人生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坚守初心!在多次徘徊思考后,海德做出了对未来的慎重考虑——决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并在毕业那年顺利考取社工证。在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信息的过程中,他关注到了基层有着青年锻炼与发展的广阔天空,凭借优秀的成绩和实践经历,他成功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玉龙镇人民政府。
等一个社工的春天
“青山秀水“是玉龙镇给海德的初印象。她坐落在美丽的牛栏江畔,四面环山,没有任何平地,往返县城约3个多小时的山路,在那里,除非有工作需要才偶尔出一次山进一次城。在镇政府的那一年,海德先后协助开展宣传、档案管理、农业普查等工作,还结合兴趣与专业,开展儿童服务,更多从事的是一些行政性的社会工作。
一年的基层实践经历,更加锻炼了这位朴实、肯吃苦的小伙耐得寂寞的心性,更让海德认识到自己最初的选择没错,也更坚定了他在社工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16年,17年宁夏社工刚刚起步,家乡这方面需求大,那时候也正好看到了儿童方面的负面新闻,就想着要不还是回去吧。”2017年8月,经过多次慎重思考,海德决定放弃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的续签,回到土生土长的宁夏,进入宁夏昊善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成为了中心一名专职社工。
“读书的时候老师就说,社工的春天就来了。”可是刚回到家乡参与社工建设的他看到专业人才和社工机构都比较缺乏,家人和朋友对社工的知晓度很低,“他们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这时候,坚守本职的同时,海德也会想,社工的春天到底在哪里呢?
他16岁,不认字
从大学起,参与社工实践的他就对儿童服务领域格外感兴趣。从2017年至今,他致力于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的服务,帮助他们链接资源,开展心理辅导。先后在社区、村庄、学校等负责开展了“三区计划”、“三留守”、“三社联动”、“驻校社工” 等10余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海德和孩子们在一起
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驻校社工”服务中,海德独自走进平罗县灵沙九年制学校。他关心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给予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疏导和陪护;募集资金帮助困境儿童重返校园;为前途迷茫的学生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带着学生们游学,开展多样的校园活动……
他想给予孩子们一段安全、快乐的校园时光,留下美好的校园回忆。
“他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给他带着拼音的书本,读起来都很困难,不能认全。”期间,海德遇到了返校生小马(化名),这是第一个就让他印象深刻的特殊个案。
他首先来到小马家中,劝说小马的家人同意他重返校园读初中二年级。可真正的问题在于,重返校园后的小马,迟迟难以融入到校园环境中。离开学校已经两年多了,学习基础也比较弱,正处于青春期的他对校园有着很大的抵触心理,怎么帮助小马打开心扉、适应环境、建立信心呢?
先从兴趣入手!很快,海德在校园里建立起了包含老师、同学以及心理辅导师在内的支持性网络,打听到小马喜欢玩游戏,擅长体育,于是,海德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体育特长,还积极和他探讨游戏话题。
海德参与“驻校社工”项目
慢慢打开心扉后,海德不忘帮助小马提升文化知识,他每周指定一篇文章让小马读会写会,侧面让小马前后邻桌帮助他。还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小马认识自己的职业意愿,参加几次课程后,小马表示想学习手艺傍身,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厨师。看着小马对校园环境越来越适应,海德开始加大“难度”,要求他在校园碰到社工要主动打招呼,“我还鼓励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我就默默在身后给他支持,像服务敬老院的老人呀,都是他在组织服务的。”
同时,海德每周约定时间与小马见面,了解他近期的学习生活状况,还定期进行家访。如今,小马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也融洽起来。“他毕业工作了,与人相处沟通上,就感觉完全是一个很正常很成熟的孩子。”
从2020年左右,借助着一线服务经验,海德逐渐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督导工作,发挥社工的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媒体宣传等作用,旨在服务更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升他们专业能力,更好地为群众开展系统服务。
他先后负责了贺兰县200家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作,并在全区成立了首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中宁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运营管理和乡镇社工站建设工作。
“中宁县助困爱心公益协会原本只是一些由爱心志愿者组成的一个志愿团体,没有承接过任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021年在县民政局的扶持下,在海德和项目团队成员的日常指导下,协会先后承接了3个公益创投项目和负责一个社工站建设,在“让流浪乞讨人员回家”活动中网络筹款13万,组织得到了很大的成长与变化,有了固定办公场地、有了专职社工,更有了项目资金的支持。
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海德积极投身于中宁县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先后组织动员全县25家社会组织300名社工和600名志愿者投身于疫情防控;参加全县3轮大型全民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并指导志愿者有序开展服务。
投身防疫工作的海德
工作以来,他和团队服务人数达20000多人次,调动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各种志愿服务中。
等春天,不如创造春天
“现在看来,国家政策也在支持,大家也慢慢认可,社工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大学期间在学校媒体组织里锻炼过三年的海德,工作中也保留下了宣传的爱好。他用文字、用图片,也用影像宣传着社工这一群体。
这些年来,他借助抖音等的流量平台,对社工的工作日常、身边社工的暖心故事进行传播,还会拍摄发布宁夏美景,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工,让更多的人认识宁夏;2018年,海德带领志愿者们拍摄了宁夏首部社工题材微电影《农村社工的一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日里,海德还会坚持把自己工作中的感悟,经验或反思记录下来,并进行发表,以期与社工同仁们交互交流,提升助人技能。
“刚工作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社工到底能够干啥。现在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群体。“看到几年来社工的知晓度得到提升,海德欣慰地说。
不过,海德也认识到,这一职业的认识度还比较缺乏,“很多人还是误把社工理解为单纯的志愿者。”
每每看到社工专业学子毕业之后从事其他工作,看到在外求学的学子选择不回家乡,海德觉得有些惋惜。“社工发展还是具有本土特点的,宁夏可能和社工起步较早的广东等地方情况就比较不同。总之希望能够尽快出台社工人才激励措施吧,希望能够留住人才,他们更了解本土风俗、生活习惯,工作起来也更贴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