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者转行做社工,成为行业“引路人”,培养7位农民工成社工

时间:2022-04-08   点击:1354

#头条好心人# #暖心社工在身边#

1996年,李涛@李涛协作者 在北大医院借来教室,每周六晚上召集打工者参加文化学习。就这样,“夜校”从小学语文一直讲到初中“毕业”。这算是他第一次社会工作服务经历。

北京记者转行做社工,成为行业“引路人”,培养7位农民工成社工

工作中的李涛

从记者到高级社工

他们,是时为记者的李涛一次采访中接触到的群体。深入了解后,李涛不仅看到了这个群体身上辛勤劳作的品质,也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人生轨迹的期盼。

于是,借助空余时间,李涛打算通过教育来改变他们的生活。尽管那时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但这颗“种子”在李涛心中悄悄萌发。

1998年,当中华女子学院社工系主任李洪涛邀请李涛担任社会工作督导时,他才了解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和社工从事的工作如此相近,“那时候我才知道,有一个专业,并不是简单地教人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而是教人如何完善自我,发展社会功能,我庆幸找到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

五年后,已有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他,想创办一个的社工机构,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他组建了国内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在国内社工起步阶段,全国还没有社会工作师的专业职称。2006年,李涛参与了民政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标准》的讨论,他认为:“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不应该完全与学历和教育挂钩,重点应考察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能力。”

他希望,被服务对象可以不只是接受帮扶,而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参与到社工行列中,回馈社会,找到属于他们的人生价值。

北京记者转行做社工,成为行业“引路人”,培养7位农民工成社工

李涛深入农村调研

助力农民工圆梦摄影师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历更深的社工扮演支持者、协调者的角色,不断为受助者提供鼓励,协助他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动员、链接多种资源,让他有能力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走下去。”李涛说,这也是高级社工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非典”期间,李涛在帮扶流动人口的时候遇到了农民工小王(化名)。同他此前接触的打工群体一般,身为保洁员的小王也有着自己的梦想——他想成为一名摄影师。

得知他的想法后,李涛鼓励他努力追梦并参加“协作者”开展的职业规划小组。不久,小王来到一家影楼继续从事保洁工作,可这次,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摄影,终于在2006年成为了梦寐以求的摄影师。

“我在帮助下得到了改变,我是否也可以为别人服务呢?”怀着这样的想法,小王也积极参与到社工服务中,他在“协作者”的小组活动里为困境儿童分享摄影经验。

2007年,南京民政局希望学习“北京协作者”的经验,助力南京社工行业的发展,小王积极参与到“南京协作者”的成立。如今,小王也是一名有着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专业社工了。

北京记者转行做社工,成为行业“引路人”,培养7位农民工成社工

李涛在城乡结合部偏远社区为农民工开展培训

行业的“协作者”和“引路人”

2005年,“北京协作者”开展了孤寡老人和社区流动人口的牵手行动。当时,在北京平房区,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需要人照顾,社区的孩子放学回到家也无人看管。

“那时候我们想到要构建起发展型与照顾型相结合的照顾体系。”李涛说。他们鼓励孩子和家长参与到孤寡老人照顾中,并将社区、街道等多方志愿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服务联合体。

有了服务模式,搭建了服务平台,如何让服务可持续下去?

“从一般的志愿服务切入进去,从群体之间的相互照顾,到构建社区可持续的照顾体系,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体现。”

李涛带领机构社工开始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鼓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经过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方法的培训,“暖心帮帮团”社区社会组织成功诞生。

2013年,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北京协作者”在社区开展第一个“三社联动”试点。“当时要做试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完全没有经验。”

社会工作者大胆尝试,决定让社区居委会退出社区社会组织,将社区社会组织“还”给居民;让社区中持证社会工作者从一般性的社区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专业社会服务;让社区居委会做好行政性工作,做好资源配置。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总结,他们形成的“三社联动”体系,即以社区为资源配置平台、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在北京市社会工作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记者转行做社工,成为行业“引路人”,培养7位农民工成社工

李涛为社会工作人才开展主题培训

这些年,李涛还致力于参与社工行业标准、职业定义修订等多项全国专业标准制定工作;参与了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意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意见、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等多项政策的制定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二十多年来,李涛服务最多的是流动人口、困境儿童和孤寡老人等群体,他与“北京协作者”一起服务了108万余名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同时,培养了几千位志愿者,其中60%的志愿者是“协作者”救助的困难群众,并成功将7位农民工培养为专业社工。

文章来源: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民政局、中社基金会